国际博物馆日——正在主动觉醒中的博物馆
今日看点
近两年,逛博物馆成为了节假日旅行的标配,各地纷纷掀起的“博物馆热”让博物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。在我们频繁提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,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——“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:传统的未来”显得十分契合。让我们从历届主题中感受正在变化中的博物馆,未来该走向何方?
从1977年5月18日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开始,国际博物馆日已经走过了42年。1977年,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,吸引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、参与和关注,设立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。随着博物馆日的发展,从1992年开始每年国际博物馆日都有确定的主题活动。1983年,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博协并在每年5月18日举行活动。2009年开始,国家文物局与各地政府联合举办主场城市活动,现已在十个城市成功举办。
近十年博物馆日主题及中国主场城市
今年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湖南长沙举办,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新闻发布会说明,除了有往年常规的公布“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”和“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”推介外,还有一些亮点活动,包括4个大型宣传展示和参与项目、“1+N”联合展览、“博物馆·文化中枢”高峰论坛以及湖南省博物馆晚间举办“博物馆之夜”体验活动等,均在下面的主会场宣传视频中得到了展现。
1
博物馆日主题中的变化
2007年,国际博协修改后的《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》这样定义博物馆: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、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,为教育、研究、欣赏的目的征集、保护、研究、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。
一方面,博物馆日的主题紧扣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:收藏、研究和展示。例如2011年的“博物馆与记忆”、2014年的“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”等;
另一方面,从近十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中可以看到,虽然历届博物馆日的主题不一,但显示出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日趋丰富,博物馆的社会功能逐步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博协重视。例如2010、2013、2015年的主题都表明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。与此同时,更加注重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。当下数字时代的来临正迅速影响着全球社会变革,为博物馆发展也带来挑战与机遇。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——“超级链接的博物馆:新方法、新公众”明确契合了当前时代特征,重点讨论互联网时代中的博物馆应该如何发展。
由此,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一方面反映社会发展中的博物馆功能逐渐扩大,另一方面为博物馆未来发展指明方向。
2019年,国际博协将主题确立为“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:传统的未来”。那么如何看待今年的主题?首先,今年的主题更加明确了博物馆在文化中的中枢地位。据最新统计,截止2017年,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5136家,是1978年的15倍。并且正在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,毫无疑问,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。
博物馆参观人次近年呈上涨趋势
博物馆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,参观人数也在成倍数增长,截止2018年年底,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10.08亿人次,仅在今年春节7天我国旅游的4.15亿人中,有百分之40以上的人都选择走进博物馆,呈现出“博物馆热”现象。目前大多数人群了解、感受文化都会通过参观博物馆实现。每一座博物馆是感受文化、传播文化的起点,通过参观博物馆,可以将文化的魅力传递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。让我们知道,这座城市、这片地域曾经发生过什么,从而更能懂得饮水思源。因此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,不仅承担着收藏、展示的功能,更要承担起传播与传承的时代重任。
其次,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传统的未来。而传统的未来在当下该如何发展?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。博物馆未来发展应该紧密围绕博物馆的三个重要价值展开。在国际博协前主席汉斯·马丁·辛茨博士所著的《博物馆基础》中将博物馆价值归纳为社会文化价值、经济重振价值和政治社团价值,这三个价值紧密联系、互相影响。而这三个价值实现的前提应该是全社会对博物馆地位和作用的认同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2
博物馆: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觉醒
当我们往前追溯,从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先驱张謇自行创办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——南通博物苑开始,中国博物馆发展已有114年的历程。历经无数战争和动乱,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。
在全国五千余座博物馆中,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为1400家,占总数的五分之一,可见大部分博物馆都属于国有文化机构。一方面,作为国有单位,博物馆建设依靠政府资金扶持,博物馆人员有固定工资,但是长期依赖政府的理念导致了建设动力不足。另一方面,博物馆的收益归国家所有,奖励机制的不足使博物馆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。
除此之外,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局限使得博物馆长期仅沦为观光景点,仅依靠门票和出售少量博物馆纪念品存活。高冷、严肃成为贴在博物馆身上的标签,博物馆的价值受到了严重限制。
转变是从2013年开始的。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让文物活起来”到“文化自信”被写入四个自信,传统文化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。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的展示地——博物馆从被动发展开始主动觉醒,积极运用新技术,拥抱互联网,主动创新塑造影响力。
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故宫博物院、国家博物馆、苏州博物馆等一批走在创新前列的博物馆。故宫博物院是大众比较熟悉的,在此不再多赘述。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在展陈上具有很多亮点:在国内联合各地博物馆举办特色性展览,例如“国博&陕西历史博物院:大唐风华”;与河北博物院举办的汉世雄风等颇受好评;同时与国际博物馆也有许多交流,例如“无问西东——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”、正在举办的“大美亚西亚——亚洲文明展”等高质量展陈让国博每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60万人次。
苏州博物馆则是地方博物馆中的创新表率,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苏博有成熟的经验,开发出文衡山先生手植藤、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、明四家彩墨等极具生命力文创产品,据统计苏州博物馆每年文创销售额突破2000万。
通过这些创新我们看到博物馆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寻求新的发展,但还应注意到,这个觉醒还有很大的局限性。
首先各地区对博物馆事业重视程度不一。尽管博物馆事业发展近几年来势头较好,从国家层面来看,已经出台的《文物保护法》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《博物馆条例》《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》《国家文物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以及正在筹备中的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法律规划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,但各地区的落地情况还是存在较大差异。
其次,博物馆的主动觉醒更应该是理念上的认同,不是形式上的趋同。博物馆的觉醒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博物馆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立场,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基点。当前大部分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依然停留在明信片、书签、手机壳、笔记本这一类比较浅层的文创产品。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依然还是我们熟悉的那几家搞的风生水起。体现特色、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较少。如何挖掘博物馆内涵,达到满足大众丰富多样的需求才是博物馆文创开发的根本动机。开通微信公众号、淘宝店铺等一系列举措是反映理念的行动,如果不能认识到“以人为本”的本质,那形式的趋同也不能造就第二个“故宫博物院”的辉煌成绩。
苏州博物馆特色文创产品:文衡山先生手植藤(种子)
当然,为大众服务不是无底线的娱乐化,正如刘玉珠部长在2019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中所说,博物馆高雅而不深奥,亲和但不媚俗,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和底线。但媚俗的底线标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,目前还未达成一致共识。
再次,博物馆自身觉醒程度与从业人员息息相关。从博物馆领导层到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认知、性格等方面都会对博物馆发展有很大影响。就像我们熟悉的故宫,每一次故宫引起的社会高度关注离不开故宫本身的特殊性,离不开所有博物馆工作者的努力,也离不开坚持推动它变革的守门人。
回看近几年的发展,尽管每一步创新都有可能引来争议,但博物馆的觉醒与裂变已是必然。作为文化的中枢,作为传统的未来,博物馆发展需要政策推动、自身觉醒以及社会各界的氛围营造。在互联网+、文化+的背景下,博物馆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业态。趁着国际博物馆日的机会,约一波博物馆可好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博物馆!
附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
END
美 编 | 王硕祎
推荐阅读
说到创意,博物馆的脑洞开的比谁都大,盘点2018年文博新媒体营销集锦